新闻中心
徐州资讯
深圳资讯

电话:0755-82934341
传真:0755-25881070
地址:深圳市福田区南国大厦

 
     新闻中心
 

2011年徐州市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(转载:摘自2011年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)
    2011年是实施“十二五”规划的开局之年,也是全面完成老工业基地振兴“三年目标”和以市为单位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。做好今年的工作,对于顺利实现“十二五”规划目标,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。我们将按照“十二五”规划的总体部署,以扎实有效的措施,全力以赴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。

 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:(1)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%。(2)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%。(3)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(新口径)增长22%。(4)实际到账注册外资增长15%。(5)自营出口总额增长15%。(6)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%。(7)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%以上,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%以上。(8)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%以内。(9)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20%,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.6%。(10)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。(11)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%。以内。

  为实现上述目标,我们将着力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:

  (一)以壮大主导产业和培育世界级企业为重点,强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

  加大对主导产业和世界级企业的培育力度。强化工业主导产业的链条延伸和层次提升,突出抓好工程机械整机制造的大吨位、自动化和关键零部件的配套完善,继续强化传统能源产业转型转移和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,重点推进乳品、饮料、果蔬等食品及农副产品精深加工,力争年内装备制造、能源、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规模分别达到1800亿元、1000亿元和1400亿元。突出“上大压小、整合集聚、延伸发展”,加快煤盐化工、建材、冶金三大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,力争年内产业总规模达到1500亿元。加速培育大企业大集团,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徐工集团、中能硅业加快向世界级企业的目标迈进,努力形成在国内工业经济和全球同行业中的竞争优势;与此同时,引导扶持现有超百亿企业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,力争年内新增2-3家百亿元企业。

  加快农业提档升级步伐。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各项政策,进一步增加“三农”投入,着力提高农业科技和产业化水平。积极扶持粮食生产,稳定粮食播种面积,支持优质专用粮食产业发展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,年内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00万亩,其中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0万亩,重点建设20个设施蔬菜、瓜果生产基地和20个规模养殖场,突出抓好国家级和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,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,培育形成一批省级农业龙头企业。高度重视农产品市场流通、质量安全和品牌体系建设,不断增强徐州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。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,抓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。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,完成年度水利投资20亿元,农业综合开发面积达到25万亩。

  推动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跨越发展。大力强化政策扶持、重点产业培育和创新载体建设,努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产值均增长80%的目标。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,引导金融信贷和社会资金更多地支持创新型经济发展。统筹推进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新医药、节能环保、物联网、软件与服务外包六大新兴产业发展,把矿山安全物联网产业作为重要突破口,强力推动核心技术向产业化成果的快速转化。突出抓好力晶光电产业园、徐州软件园、安全生产科技产业园等产业载体建设,高标准推进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园、中国矿大国家级大学科技园、徐师大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创新型基地建设,全力支持铜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,加快实施徐工研究院等一批企业研发机构和自主创新平台建设。

  着力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业高地。大力推进软件开发、国际服务外包、现代物流、文化动漫、旅游服务和商务中介六大重点现代服务业发展,重点培育20个龙头骨干型和一批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现代服务业企业,高标准抓好4个省级和33个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,推动制造业企业将服务业环节分离或外包。围绕建设淮海经济区第一商圈的目标,加快中央国际广场、苏宁商务广场、金鹰国际二期等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,不断提升综合开发和建设水平。围绕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的目标,加大物流资源重组力度,重点推进八里国际家居交易博览中心、金驹现代物流园、新城区生活物流园等现代物流基地建设。围绕建设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的目标,加快建设彭城欢乐世界、微山湖千岛湿地等重点旅游项目,积极整合全市旅游资源,强化旅游品牌营销和城市形象宣传,推动旅游业大开发、大发展。

  大力提升县域经济和城区经济发展水平。突出重大项目建设、主导产业培育、园区经济发展三大重点,推进县域经济和城区经济协调发展。在各县(市)科学选择2-3个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扶持,引导镇域经济错位发展,打造“一村一品”的特色格局,力争“突破睢宁”和“丰县崛起”战略取得更大成效,新沂跻身全国百强县,沛县、邳州在百强县中的位次稳步提升。支持鼓楼区、云龙区、泉山区有重点、差别化地发展现代服务业,推动铜山区、贾汪区产业升级,加快铜山区和老城区一体化进程,促进贾汪区尽快融入主城区发展的大框架。

  全力破解瓶颈制约难题。抓住资金、土地、环评等关键环节,扎实做好对内衔接和向上争取各项工作。进一步巩固金融生态环境创建成果,引导金融机构不断扩大信贷规模,健全银政企对接合作平台,大力推动企业上市,年内新增3家首发上市企业,积极拓宽企业债券、短期融资券以及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直接融资渠道,有效缓解资金压力。牢固树立保障科学发展、保护耕地红线的“双保”理念,全面落实征地补偿各项政策,维护好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,加大土地违法责任追究和执法奖惩工作力度,积极规范地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“万顷良田建设”等工作。继续强化节能减排对产业优化升级的倒逼机制,坚持源头控制、科技支撑、严格监管,加快主城区工业企业向开发园区集中,大力淘汰落后产能,加强节能新产品、新技术、新工艺的开发应用,严格控制工业“三废”排放,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。

  (二)以狠抓“三重一大”和扩大消费为重点,强力推进三大需求较快增长

  坚定不移推进“三重一大”。计划实施重大项目180项,年度投资597亿元;滚动实施超亿元工业项目300项,其中当年竣工120项。扎实推进亿吨大港一期、湖西航道一期、丰沛铁路、宿新高速、海伦哲专用车辆、荧茂触摸屏及保护镜片等45个续建项目,力争早日竣工运营;加快实施徐兰客运专线、南水北调东线一期、中小河流治理、徐工重卡、晶旺光电LED芯片、徐烟技改等95个新上项目,力争加快开工建设;积极抓好城市轨道交通、观音机场二期扩建、徐宿淮盐通铁路、大郭庄机场搬迁、煤基清洁能源等前期推进项目,力争实现突破性进展。

  多措并举扩大消费需求。进一步挖掘城乡消费潜力,大力开拓农村市场,继续开展家电、建材、农机具下乡等工作,着力加强“新网工程”、“万村千乡工程”等农村流通网络和服务体系建设,新建100个为农服务中心。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,巩固提升传统消费,稳定住房、汽车等大宗消费,扩大文化消费、老龄消费、旅游消费和健身消费等多样化服务消费。深入开展放心消费活动,加快推进“放心肉”、“放心菜”、“放心粮油”工程,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,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。

  大力提升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水平。强化对外贸企业的挂钩服务,帮助企业化解人民币升值等方面带来的出口压力,积极争取更多的企业进入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行列。进一步优化出口主体、商品和贸易结构,鼓励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扩大出口,抓好工程机械、光伏光电、大蒜、板材等重点出口基地建设。有针对性地引导冶金、煤矿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“走出去”,开展工程承包,建设境外资源基地。

  (三)以提升城市功能和城市化水平为重点,强力推进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

  强化城建重点工程建设。在道路畅通、景观绿化和商贸文化等六个方面,计划实施186项城建重点工程,年度投资262亿元。在老城区,大力推进“市区道路三年畅通”工程,突出抓好三环东路高架快速路、新淮海西路、韩山隧道等道路建设;加快历史文化片区改造,实施回龙窝、快哉亭改造等建设工程;提高城市景观绿化水平,实施云龙湖景观改造、云龙山敞园、科技广场、西苑体育公园等一批景观绿化工程。在新城区,实施中心医院新城区分院、大龙湖五星级酒店、水街等公共服务项目建设。在高铁站区,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,满足如期通车的全面要求;加快推进道路、东西广场、长途客运站、公交枢纽站、商办服务设施等功能性配套项目建设,打造交通枢纽、生态、商务、居住“四位一体”的城市副中心。统筹抓好铜山区、贾汪区城建重点工程,推进徐贾快速通道、微山湖沿湖大道一期、潘安湖湿地公园、吕梁山风景区等工程建设。

  强化县城镇和新农村建设。搞好县、镇、村三级规划衔接,支持五个县城镇加快发展,加强30个重点中心镇建设,协调推进经济发展、环境建设、民生改善等工作,重点加大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帮扶力度,加快建设一批工业型、农业型、旅游型、商贸型和综合型中心镇。有序推进农民转市民,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,力争全市城市化水平较快提升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,建设农村公路260公里,疏浚县乡河道1200公里,新建50个新农村示范村和100个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,解决好5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。

  强化环境综合治理。推行以“街长制”、“片长制”为载体的“网格化”城市管理,加大对主次干道、窗口地区、背街小巷、居民小区等重点区域的综合整治,确保市区主干道两侧门头店招首次设置规范率达到98%以上,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%以上,改造新建一批农贸市场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,着力解决行车难、停车难、车辆非法营运等问题。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,加大污水管网建设力度,建设并启用丁万河、新城区等7个污水处理厂,大力实施“二次进军荒山”计划和城市增绿工程,确保全市绿化造林8万亩、新增城市绿地1100公顷以上。

  强化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。加快推动淮海经济区列入国家区域发展规划,积极构建沿东陇海线工业走廊,深化完善核心区8个城市的区域合作体系,重点推进交通、产业、市场、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,扩大区内各城市之间医保联网结算,建立鲜活农副产品流通“绿色通道”,努力在联动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。

  (四)以扩大招商引资和发展园区经济为重点,强力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和体制机制改革

  用更大力度抓好招商引资。围绕主导产业、新兴产业、现代农业和重点现代服务业,强化专业化招商和产业链招商,以徐台直接通航为契机,加大对台招商力度,继续抓好香港、欧盟、长三角、珠三角等境内外招商,力争引进一批投资超10亿元和1亿美元的大项目。精心组织香港及深圳招商周、第14届投资洽谈会暨2011汉文化国际旅游节等两项综合招商活动,以及日韩招商、欧盟招商、第4届现代农业投资推介会、苏台光伏光电产业合作论坛等系列专题招商活动,组织开展重大招商活动绩效评估,加大考核推进力度,提高招商引资活动的实效。

  不断增强开发园区的集聚带动能力。加快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,引导各开发区重点培育2-3个主导产业,力争在全省开发区排名中有明显进位。大力支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生态园区,办好中德东方鲁尔产业园、高铁生态商务区等专业园区,推进工程机械、光伏光电、现代物流等特色产业园建设。进一步强化各省级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,推动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集聚;深化南北合作园区共建,在更大范围、更高层次上承接产业转移。把工业开发园区的发展理念引入农业和服务业领域,加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力度,全面推进项目集中建设、产业集群发展。

  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。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,探索和建立土地承包管理的长效机制,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。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,全面完成县级政府和乡镇机构改革任务,推进政府部门所办企业改制。继续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,实施绩效工资改革,全面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。大力实施“引银入徐”战略,加快农信社改制组行步伐,多渠道搭建担保公司、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性机构,规范投融资平台建设和发展。深化市区财政体制改革,强化综合治税。完成市县文化行政管理机构改革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及文艺院团转企改制。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,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。

 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。认真落实国家和省、市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意见,切实降低民营经济准入门槛,引导民营企业积极融入大企业、大集团,吸引民资进入重大基础设施、重大产业和重大城建及实事项目建设领域。选择100家成长型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,着力培育壮大铜山机械和食品、邳州板材、丰县电动车、沛县煤化工、新沂农用化工、睢宁纺织、贾汪建材等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产业集群,推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。

  (五)以强化“两增两控”和社会保障为重点,强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

  精心抓好“两增两控”。在增加居民收入上,启动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六年倍增计划,高度重视农民收入增长问题,大力推动农业、就业、创业、物业“四业富民”,完成8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;抓好职工工资增加和困难群体帮扶等重点,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,提高最低工资标准。在增加就业上,加强劳动技能培训,重点推进困难和特殊群体就业,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的示范带动作用,深入推动全民创业,确保新增城镇就业7.5万人、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3.5万人、农村劳动力转移7万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%以内。在市场物价调控上,加强主要农产品、基本生活必需品、重点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,突出抓好产销衔接和区域合作,扩大由田间到市场的直销规模,努力压降流通成本;加强市场价格监测预警和监督检查,严格控制政府调价项目,建立健全农副产品应急储备制度,确保各项补贴制度落实到位。在住房价格调控上,严格落实各项调控政策措施,完善商品房价格预售和备案制度,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,年内全市建设4150套经济适用房、586套廉租房、2850套公共租赁房,实施市区200万平方米的城中村及危旧房拆迁改造,对人均住房10平方米以下的家庭实现廉租房保障应保尽保。

  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。强化社会保险征缴扩面工作,在扩大覆盖范围、提高统筹层次、实现制度统一等方面迈出新步伐。确保城镇职工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、城乡低保应保尽保,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缴费率达95%以上,新农合参保率稳定在95%以上,新农保和基础养老金发放基本实现全覆盖,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67%以上。高度重视并逐步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。进一步完善对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的社会救助机制。

  统筹抓好各项社会事业。加快教育强市步伐,加大教育投入力度,积极发展学前教育,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,扩大高中教育优质资源,支持职业教育特色发展、高等教育内涵发展,重视老年教育发展。着力抓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,逐步解决高中阶段教师收入偏低和偏远农村教师住房等问题。实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、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“三高联动”,分层次、有重点地抓好现有人才的教育培训,大力培养引进紧缺急需人才与创新创业团队。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,抓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,创建7个省级、20个市级示范镇卫生院,完成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任务。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,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,进一步提高市民综合素质,确保通过江苏省文明城市复核验收,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。组织实施精品文化培育、公共文化服务、文化遗产保护等工程,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,推动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转变。积极抓好体育事业,完善公共体育设施,加快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设,精心做好第18届省运会筹备工作。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,提高出生人口素质,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。扎实推进残疾人创业就业、残疾人学生教育专项补贴等五项工程,加快建设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。推动双拥工作特色化,确保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“七连冠”。统筹抓好人防、民兵、民族宗教、档案、外事、侨务、台湾事务、统计、审计、广播电视、新闻出版、住房公积金管理、无线电管理、淮塔管理、防震减灾、气象、妇女儿童、青少年、关心下一代、老龄、慈善、援疆等方面的工作。

  巩固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。继续推行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重大信访案件包挂制度,健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机制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,强化居委会、村委会的基层基础作用,完善社区和农村治安防控体系,健全大排查、大调解、大防控体系,深入推进法治徐州、平安徐州建设,争创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。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,严格落实安全生产“一岗双责”,抓好专项整治,完善应急管理体系,有效防范各类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发生。

  (六)以创先争优和提高服务水平为重点,强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

  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。围绕全面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、基本建成小康社会、加快进入全国发达地区行列,把全市的工作放在全省和淮海经济区的大局中去比较、去衡量,抓住综合竞争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指标,确保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苏北、高于周边地区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,各县(市)区超过全省县(市)区平均水平,努力做到速度指标确保争先、总量指标奋力进位、结构指标有力提升。在市政府工作部门深入开展对标找差,积极推动各项工作上台阶、上水平。

  着力增强服务发展、服务群众的能力。加强学习型、创新型政府建设,增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能力,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,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。完善企业分类调度服务制度,强化督查督办,用创新的举措破解制约发展的各种瓶颈。扎实推进为民兴办的9个方面56件实事项目,加大财政保障和工作推进力度,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。深入推行行政问责制度和绩效管理制度,建立健全行政效能评估机制和投诉处理机制,引导各级干部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创业上,切实增强政府及各部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。

  不断提升依法行政水平。深入落实《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》,健全领导干部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,完善重大行政决策机制,深化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;建立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,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权,有效避免执法的随意性。认真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、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司法机关依法实施的监督,高度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,密切与各民主党派的联系,积极支持统一战线工作。

  深入推进政府廉政建设。坚持以廉政准则为准绳,严格规范各级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;认真落实《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》,着力解决影响廉政责任制落实的突出问题,切实做到责任明确、考核到位、追究有力。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,加大教育、监督、改革、制度创新力度,不断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;深入开展纠风工作,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,建设为民、务实、廉洁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,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。